——出版社专题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人民法院出版社黄文俊社长主持召开第27次党委专题学习会,座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黄文俊要求,全社上下要深入贯彻周强院长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向全国法院干警荐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掀起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热潮,坚定不移向领袖学习,向领袖看齐。
黄文俊谈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重要成果。这部书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的核心,人民敬爱的领袖,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人民选择的必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这个源头就是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也正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再次体现了人民领袖再次从延安应运而生,这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人民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这本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总书记一起插队的知青,又有同总书记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总书记相知相交的各界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堪称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对于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论、领袖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和党的事业发展,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袖的历史选择必然是内在联系的。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要把政治自觉与看齐追随结合起来,坚持正确理想信念和坚韧不拔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经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
那些亲历者们都深深感叹总书记的知青岁月“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总书记是当时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然而,总书记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
短短的几年里,总书记的思想得到淬炼,境界得到升华。七年光阴,锤炼了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总书记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总书记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更坚定了总书记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坚韧的品质,群众的信服,总书记挑起了带领村民们发展的重任,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总书记后来说:“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二十二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据村民回忆:“如果近平没有扎根农村的信念,没有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做这么多好事,也不可能在农村待这么久。”这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不仅磨练了总书记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更坚定了总书记的理想信念,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首要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在一个个困难中、困境中千锤百炼,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一次次实践中升华。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总书记始终把自己比作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直到现在,总书记一再提起,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服务。
总书记在面临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时,明确表示,要进入政界,做一些更能影响老百姓命运的大事情,这是在陕北农村就早已立下的志向。82年年初,总书记在担任时任国防部长耿飚同志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决定到河北正定工作。作为一个插队知青,返回北京上学,又到前途光明的总部机关工作,总书记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最前沿去工作。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有一个好工作,选择清闲、待遇优厚的公职、或者出国留学,甚至移民国外,享受高福利……这是当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普遍愿望。总书记选择这条路,与总书记坚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抱负有直接关系,这是有大抱负、大气魄、大本事、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总书记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只有将安身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打、体味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也才能真正收获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
总书记回忆起梁家河往事,曾经深情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总书记还说:“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这就是总书记的人生轨迹,这就是从延安这片黄土高原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
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再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宁德,以至后来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最终当选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爱民情怀带到哪里。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梁家河的人,总书记关心的,都是老百姓的收入、医疗、养老等等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从中我们能看出总书记心里一直惦念的是百姓、是广大人民群众。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情怀,使得总书记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思想,贯彻到国家的各项重大部署发展之中。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要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根据书中采访实录描述,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生活另一个收获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在历史亲历者的口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贴近实际”“他了解梁家河”“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等这样的表述。而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习近平做事总是沉稳务实的,他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大家都觉得他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
接触实际,深入实际,总书记就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些“书”上虽然没有字,却比有字的书更难读、更深刻。正是有了对实际的真切了解,坚定了总书记扎根实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决心。
总书记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这就是求真务实。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持和发扬下,求真务实才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成为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
最近,总书记常提到的精准扶贫,如果说源头,便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总书记对群众贫困状况的亲身了解,让总书记那时就知道老百姓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也催生他、促使他尽力为乡亲们多办些实事。总书记说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总书记在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讲过的一句话,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短短不到五年时间里使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担当精神和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什么能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书记为什么能够言必信、行必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赢得人民信赖。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四)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要把向书本学习与向人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历史亲历者眼中,总书记“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据各位老乡回顾,总书记就是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学习、都要研究、都要博览群书。总书记的窑洞里经常有很多村民光顾,晚上到这儿来跟总书记聊天的,跟总书记讨论事情的,跟总书记学习的,听总书记说书的,人多得厉害。总书记始终跟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坚持从人民群众来,到群众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将自己的学习的知识经过反复研究咀嚼,分享传授给人民群众。
在繁重劳动之后,总书记长时间地阅读。总书记自己也曾经感叹到:“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这些由衷的话语,正是总书记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向人民群众学习,得出的深刻认识。我们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只有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实践中,才能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五)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工作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善作善成
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总书记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总书记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
据村民回忆,在总书记的带领下,办代销点,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办缝纫社,解放妇女劳力。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总书记当时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所以,一般情况下,村干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过问这些事,也不搞这些“副业”。总书记当时只有二十岁,但由于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努力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
在村民的印象中,要说深刻的还是总书记带领村里人办沼气的这些事。当时,总书记当梁家河支书以后,一直想改变村里的生产生活面貌,改善村民的生活。但是村里人一直比较封闭,对一些新观念新想法,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反对。但是总书记带领大家把第一口沼气池建好,产出沼气后,大家看到事实后就越加信服了。通过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获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与爱戴,与老百姓始终心连心。
在专题学习中,黄文俊要求,第一,要学习领袖品格、学习领袖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党性论教材。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权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管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的必然。全书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全体党员干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更加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加伟大胜利的答案。
第二,要真正求真务实,忘我拼搏奋斗。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实践,践行群众路线,真正为人民服务。距年底一百二十多天,实现全年奋斗目标,已经到了攻坚时刻。最近,很多部门都是忘我工作,都有各自的新成绩、新突破、新亮点。下一步,各部门要倒排时间,严格时间,责任到人,领导率先,求真务实。按照经营考核的指标要求,人事部门和党办要对各部门下督办单,明确督办要求,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要融会贯通学习,创新实践学习。要寓学于用,实现“七个结合”。要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两学一做”教育相结合,与坚持不懈抓党建相结合,与履行“两个责任”相结合,与狠抓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与抓好国家安全与保密工作相结合,与服务司法改革相结合,与服务审判执行一线工作相结合。让我们出版的每一本书,发表的每一个报道,开展的每一个业务活动都要服务好司法改革、服务审判执行工作、服务人民群众。同时,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一线工作法,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学习,要深入了解基层的需求,了解一线的困难、一线的痛点和一线的诉求。一分布置,九分落实,每个部门领导都要坚持工作在一线,落实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
出版社新一届党委坚持将周强院长要求的“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作为推动发展的思想方针、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和实践标准的基础与核心,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每次党委会上都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贯彻措施,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真理力量有效转化为落实院党组各项部署的重要指引。全社上下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力争学在前列、悟得真经、干在实处,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信仰核心、维护核心、追随核心、看齐核心。通过真学真悟真干,进一步服务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与智慧法院建设,贡献出版社的责任与担当,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上一篇:泰国最高法院一行参观“法观”
下一篇:黄文俊社长会见励讯集团池永硕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