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出版社赴山东临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侧记
为进一步做深做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4月18日至19日,人民法院出版社第一党支部牵头、第二、三党支部派员参加,共组织25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赴山东省临沂市开展“弘扬沂蒙精神,践行八项规定”主题党日活动。
此次活动实地参观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地。党员干部们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对话英雄,在红色热土上接受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党性教育。
血与火铸就的“精神密码”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伴随着初升的朝阳,一段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响彻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这是此次主题党日活动的首站。这座占地19.2万平方米的红色圣殿为中轴对称式的仿古建筑群,承载着华东地区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陵园中央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高45米,毛泽东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身四周镶刻着刘少奇、朱德、陈毅等领导人的题词,以及多幅浮雕,再现了抗日战争和孟良崮战役的壮烈场景。
在陵园西墓区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墓”以汉白玉雕像定格了他手持钢笔与采访本的姿态。其墓碑上“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题词,成为跨越国界的精神丰碑。罗炳辉将军墓在陵园东区,墓顶饰以罗炳辉将军在五次反“围剿”中获得的勋章浮雕。当讲解员讲述将军临终前“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遗言时,党员们无不动容。
在“革命烈士纪念堂”内,两面高耸的联碑上镌刻着62576位烈士的姓名。周恩来题写的“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与任弼时的“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交相辉映,令党员们肃然驻足。
出版社第一党支部党员、信息技术部主任助理兰锦文感慨道:“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血染的青春,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
随后,党员们步入沂蒙革命纪念馆,巨幅浮雕《党群同心 军民情深 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令人印象深刻。军民携手冲锋的画面将参观者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次支前运送物资、抢救伤员,10.5万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让党员干部们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精神传承的伟大力量。
从历史精神到现实学习
“沂蒙精神于1989年提出,1997年被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2022年,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进一步概括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正是革命年代优秀卓越的党群、干群关系,才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催生出这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般的现实。”
“到沂蒙地区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主题党日,就是因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的最终目地就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我们到党群、干群关系最好、最深入的革命老区来接受教育,本身就是要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持续做深做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
……
在前往下午参观目的地的大巴车上,人民法院出版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第一党支部书记孙丰江以微党课的形式和同志们分享了自己对于沂蒙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作风建设始终是此次主题党日活动的另一主线。行程中,全体党员也纷纷谈起了学习体会。
“决不能将学习教育停留在文字表面、流于形式,我们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触及灵魂深处,引发思想觉悟和行动上的实质性转变,凝聚起推进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出版社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党办副主任关长安说道。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做到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第二党支部党员、出版社总编辑助理高绍安说。
第三党支部党员、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办公室俞霆分享道:“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深刻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对党的忠诚,更是对人民的负责。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才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
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大家已转至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一份份泛黄的老物件揭示了这场战役的残酷与智慧。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全歼国民党精锐整编74师。在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党员们肃立默哀,耳边回响着陈毅的诗句:“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杰作,更是民心向背的鲜活印证——沿途百姓拆门板、献粮草,甚至将寿材捐作担架,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党群同心”的伟力。
平凡女性的非凡史诗
沂蒙红嫂纪念馆内,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哑娘明德英用乳汁救治八路军伤员彭林的瞬间。
1941年冬,日军对沂蒙山区展开扫荡,受伤的彭林在突围中昏倒在明德英家旁。这位因幼年疾病失去言语能力的农妇,毫不犹豫地用乳汁救活了战士。1960年,作家刘知侠以此为原型创作小说《红嫂》,让“红嫂”成为沂蒙精神的代名词。
展馆内,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破旧的纺车与一幅幅照片,勾勒出红嫂群体“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
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令参观者潸然泪下。1939年,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收养42名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面对自家孩子因营养不良而夭折,她含泪对儿媳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让他们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吃粗粮!”她变卖家产厚葬烈士陈若克母女,甚至在敌人搜查时,将党的机密文件缝入棉被,守护至新中国成立。
而最震撼的一幕,莫过于李桂芳等妇女用身体架设“火线桥”的壮举。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为让部队快速渡河,她们跳入刺骨的汶河,肩扛门板搭起人桥。河水湍急,门板摇晃,战士们含泪踏过“桥面”,而妇女们的名字大多湮没于历史,仅存的几张照片诉说着无名英雄的牺牲。
……
一个个故事让参观的党员干部们仿佛置身烽火年代,触摸到红嫂们滚烫的初心。
第一党支部党员、《中国审判》记者刘庭梅在参观时不禁哽咽,她说道:“这些红嫂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选择了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份‘小人物的大爱’,正是党性最朴素的诠释。”
一天的红色之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次涤荡灵魂的洗礼。出版社党员干部们带着沂蒙精神的火种踏上返程的路途。他们纷纷表示,弘扬沂蒙精神绝非空洞口号,而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守人民立场,在文化出版中恪守廉洁底线,让每一个出版产品都成为传递红色基因的载体。
文|《中国审判》杂志社 常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