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沈家本故居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育场所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沈家本先生诞辰185周年这一历史节点,2025年11月6日上午,“清风律海 明月诗心——沈家本诗歌品析座谈会”在沈家本故居枕碧楼二楼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汇聚了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出版社、属地合作单位、沈家本故居志愿者及诗歌与法律爱好者等多方嘉宾,通过诗歌品鉴与学术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品读近代法治先驱沈家本的诗歌作品,探寻其法治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与精神源泉,传承家国情怀、砥砺法治信仰,为新时代法治建设注入文化力量。

本次座谈会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副总编辑袁登明同志主持。沈家本第四世孙、中国政法大学荣休教授沈厚铎,沈家本第五世孙、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原审判员蔡小雪,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副秘书长冷芳芳,最高人民法院离退休干部局组织宣传处处长郭振华等领导嘉宾出席,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和人民法院出版社大槐树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代表参加活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上斜街社区党委书记苟于华、校场口社区党委书记安捷,西城区党校教师李庆丽,以及沈家本故居志愿者等代表和诗歌与法律爱好者共同参与活动,在古色古香的沈家本故居枕碧楼二层书房中,共赴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

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环节,沈厚铎教授以沈家本先生的诗歌为切入点,结合鲜为人知的生平故事,为现场嘉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分享。沈教授介绍,沈家本一生创作诗歌600余首,从 19岁的《咏史小乐府三十首》到晚年的《小园诗二十四首》,诗歌贯穿其人生全程,既是个人心境的写照,也是时代风云的记录。
座谈会上,沈教授重点解析了《书事》《子产祠》及《小园诗二十四首》。在《书事》中,通过“千秋万岁后,畴秉董孤笔”的诗句,解读了沈家本对戊戌变法的支持与对历史公正的期许;《子产祠》则背后关联着沈家本遭八国联军抓捕监禁的屈辱经历,诗中“此人端为救时来”的感慨,倾吐了他依法治国、以法救国的愿望;而《小园诗二十四首》中“但得眼前生意满,不须万紫与千红”“与世无争许自由,蠖居安稳阅春秋” 等诗句,既展现了他晚年隐居故居的淡泊心境,也暗藏着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理想的坚守。沈教授还分享了沈家本诗歌中严谨的格律与丰富的用典,展现了这位法治先驱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文学素养。
在互动交流环节,嘉宾们围绕沈家本的诗歌内涵、法治思想、人生历程展开深入探讨。蔡小雪先生作为沈家本第五世孙,从家族传承的视角补充了沈家本诸多履职经历。他讲述了沈家本在“保定教案”中,通过发掘界碑、查证地契驳斥法国教会无理要求的故事,展现了其卓越的法律智慧与担当,而这段经历也让沈家本更加重视司法公正与法律公开,为后续司法改革埋下伏笔。冷芳芳秘书长结合法官文联工作经验指出,蕴含家国情怀的文化作品最能引发法律人共鸣,这与沈家本诗歌中“有家、有国、有情、有远方”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其“玉骨冰心”的品格、勤奋治学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的胸怀,正是新时代青年法官最需要的精神养分,她寄语青年干警,不仅要学习,更要传承,让法治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长、三级法官助理侯玉晖表示:“作为一名民事审判辅助人员,以前更多是学习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今天通过诗歌品读,更立体地理解了他‘以法救国’的初心,这对我们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很有启发。”沈家本故居志愿者分享了对沈家本先生手迹的赏析感悟,以及日常讲解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并结合《水仙》等诗歌,深入探讨了“玉骨冰心冷不摧”的精神内涵。沈厚铎教授对此回应道,沈家本先生常以梅、兰、竹、菊自比,这正是他坚守初心、不畏艰难的精神写照。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则围绕沈家本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及著作版本问题与沈教授交流,现场氛围热烈而融洽。

座谈会后,嘉宾们一同参观了沈家本故居,在枕碧楼等实景中,感受沈家本先生晚年著书立说、坚守初心的生活场景。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将诗歌品析与法治文化传承相结合,既有学术深度,又有人文温度,让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领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魅力。
此次“清风律海 明月诗心”沈家本诗歌品析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是践行“两个结合”要求的生动实践。未来,沈家本故居将继续发挥文化阵地作用,挖掘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沈家本先生的法治精神与人文情怀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激励广大法律工作者与文化传承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